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17平米住宅卖400万 一城市“蚊型屋”遇“哄抢”

发表于2015-06-24

位于香港九龙城的楼盘“晓荟”(High Place)中一个单位,上月以近40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。该单位总面积180平方尺(约17平方米),即使以“香港标准”来看,楼盘单位面积都越来越“细”。

近年来,香港一些新楼盘单位面积之小,以至于人们赋予其绰号“蚊型屋”。


住宅公寓面积不断缩水,与各地城市住宅价格上涨的大趋势相关。和低债券相比,者往往更倾向于房地产。

和伦敦、纽约一样,在香港,富有者对于“安全”的需求也很强烈,这部分者中,很多来自中国内地。者在瞄准香港地产的同时,也提振了整体房价,寻求寸土栖身也就变得愈发困难。


发表于2015-06-24

蚊型屋在香港大行其道,与当地政府政策也不无关系。作为全球拥挤城市的香港,不全是因为土地少,还因为用地极“省”。香港未开发土地占总面积的70%,多数是受法律保护的生态保育用地。面对楼价上升,政府曾提出拆旧村开新界,然而,却遭到当地环保组织和居民的抗议。小户型房屋虽无法解决土地开发不足的问题,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压力。

因此,尽管政府多次尝试控制房市,香港楼价依然持续攀升。根据政府数据,除了2011年有三个季度的小幅下降,以及2013年政府加强冷却楼价措施之后的温和修正之外,私人住宅的均价自2009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。

香港政府数据表明,自2007年以来,人均收入上涨约42%,而房价却大幅飙升154%。


发表于2015-06-24

房价上涨已令许多主要城市的买家倍感压力,然而压力之大都不及香港。美国市场研究公司Demographia对中位收入和房价中位数进行对比显示,香港是上房价难以负担的城市,房价中位数为年收入的17倍,远高于第二的温哥华的10.6倍。

香港理工大学房地产经济学教授Barbara Leung表示,“消费者没有议价能力,如今如果一对夫妇想要组建家庭,购买房产,他们不问面积多大,只是询问价格。”

有报道认为,愈发难以承受的房价令香港人沮丧,也是导致去年数以万计年轻人走上街头支持“雨伞运动”的因素之一。

然而,年轻人依然怀有置业的梦想,尽管这个梦想正在不断缩小,不断推迟。


发表于2015-06-24

报道称,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推出了7.5平方米的超小户型公寓在香港遇到“哄抢”,开售半天即售罄。

美联物业首席分析师刘嘉辉表示,传统而言,年轻人在婚前都和父母同住。然而现在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单身阶段就希望搬出家门,拥有自己的“小窝”,这也推动了对蚊型屋的需求。


上一页|1|
/1页